26日,東莞召開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會議透露,東莞前三季度GDP增速達7.9%。比上半年回升0.5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回升1.2個百分點,與全省持平,比全國水平高1個百分點。與上半年相比,工業、消費、財政收入等的增速同比都有了明顯提升。
會上,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建華充分肯定了東莞前三季度經濟工作取得的成績。他指出,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呈現出增長穩中向好、結構持續優化、動力不斷增強、改革爭創紅利等特點,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要認真總結經驗,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東莞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隱憂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
東莞市市長袁寶成通過對GDP、投資、消費、外貿、存款、財政、市場主體、高新企業、四新經濟、重大項目、上市企業等12組數據的比對、分析支撐“經濟企穩回升”的論斷。他指出,各級各部門務必要全面、客觀、冷靜、準確地把握當前經濟形勢,既要堅定信心,也要看清問題,切實增強緊迫感,務必要鞏固穩中有進的好勢頭,全力以赴做好第四季度經濟工作。
12組數據表明東莞經濟持續向好
如何全面、客觀、準確地看待當前經濟形勢?袁寶成列舉分析了12組主要經濟數據,通過數據之間的比對,支撐當前東莞經濟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判斷。東莞今年手機用戶增加了11萬戶,用鹽增加了2.8%,豬肉增加了3.83%,這一系列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東莞人口總量是穩定的,保持著一個“缺工”狀態,說明東莞制造業是有需求的,是旺盛的。
從“三駕馬車”指標看,進出口方面,前三季度外貿進出口增速在全國外貿總額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市進出口總額7701.2億元,同比增長7.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1個百分點。東莞市商務局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內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東莞綜合營商環境的優勢不斷凸顯,外資正在大量涌入東莞,全市利用外資持續快速增長。
消費方面,前三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6.6億元,增長9.7%,比上半年提升0.7個百分點,尤其是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增長6.2%,比上半年加快1.2個百分點,汽車類銷售保持了19.2%的高增長。
相對于亮眼的出口、消費增速,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3.2%,如何看待這個3.2%?袁寶成強調,從“好”的方面來說,東莞不是靠固定投資來拉動GDP增長;從“壞”的方面講,沒有今天的投資就沒有明天的產出,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出結構。
新簽超千萬美元項目75宗
分季度來看,東莞經濟增速分別為6.7%、7.4%和7.9%,形成了一條“上升的直線”,可以看出主要經濟活動自下半年以來回穩向好的趨勢。由此可見,經濟在四季度繼續回穩而不是繼續下行。
一系列數據也證明了東莞工業生產正在逐月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92.7億元,累計增速分別比上半年、上月提升0.5個和0.3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完成增加值分別增長6.4%和7.9%,分別比上半年提高2.3個和4.4個百分點。
此外,東莞規上工業利潤(1—7月)同比增長13.6%,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三位。1—8月規模以上企業數536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41家,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加58.74億元。
重大項目被稱為東莞產業的“月亮”,據統計,前三季度東莞重大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58.1億元,占1-9月計劃的113.2%,安川機器人維修,占年度計劃的80.2%,上升6.4%。
來自前三季度招商引資的數據證明東莞仍然是“投資熱土”:前三季度全市新簽超千萬美元項目75宗。引進內資項目1575宗,協議投資1156.8億元,增長89.4%;實際投資451.8億元,增長43.2%。
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66%居全省第一
前三季度東莞的經濟增長結構更優,檔次更高。高企培育、企業上市勢頭較好,前三季度全市高新科技企業985家,后備高新科技企業增至493家。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75.7%和59.3%。新增新型研發機構2個,總數增至25個。
結構轉型升級延續了近幾年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趨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四新”經濟發展迅猛,成功引進京東、阿里巴巴、1號店等一批電商龍頭企業,跨境電子商務加快發展。預計今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將突破3500億元,年交易額達到100億元的電子商務平臺超過3家。全市郵政業業務總量累計119.3億元,增長76.7%,郵政業業務收入增長53.8%,其中,快遞業務量增長93.9%,占全省總量的15.3%,收入增長61.6%,占全省總量的14.2%。東莞市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穩居全省第三,分別居全國第七和第六位,快遞業務收入連續5個月位列全國地市級第一。
此外,工業投資、“機器換人”和智能裝備制造發展形勢喜人。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工業投資374.8億元,增長33.9%,占總投資的35.1%。“機器換人”效果明顯,工業技改完成投資169.8億元,增長16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可以看出,工業投資特別是技改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工業效益持續好轉,有利于積聚、增強發展后勁,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日均新生企業170戶體現市場活力
7.9%既是今年前三季度的宏觀業績,也是一個可持續性的增長速度。這主要是因為東莞經濟增加新動力,釋放新能量,拓展新空間,促進新增長。
一組數據足以證明了東莞前三季度的創新創業動力——新登記市場主體9.1萬戶,機器人維修,增長7.7%;注冊資本853.8億元,增長69.2%。新增注冊資本的數量和增幅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全市實有市場主體69.1萬戶,增長13.3%,總量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位。其中,企業占市場主體的比例達35.4%,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市工商局統計顯示,僅8—9月份,東莞就新登記市場主體25034戶,環比增長22.34%。全市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70戶、個體戶234戶。
此外,東莞萬元GDP能耗下降5.9%,降幅居全省第一;電機能效累計提升總功率157萬千瓦,提升量居全省第一;注塑機節能改造累計7176臺,改造數居全省第一;146家重點能耗企業實現在線監測,企業數居全省第一。
聲音
做好第四季度經濟工作對完成全年各項經濟目標任務至關重要,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勇于創新,落實責任,干凈做事,圓滿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為“十二五”畫上圓滿句號,為“十三五”奠定好的基礎。
要為企業做好服務,給足企業家信心,通過各種方式減輕企業經營壓力;要加快推進截污管網等政府基建投資項目建設,進一步提振房地產投資信心;要關注訂單和產能轉移現象,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把好項目、好企業留在東莞。
觀點
加大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
7.9%的增速,以東莞的經濟實力,以及人們對東莞的期望來說不是太理想。從“三駕馬車”來看,東莞外貿出口的成績比較亮眼,但出口多也說明東莞對傳統產業的依存度還很高。此外,投資、消費這兩方面跟珠三角其他城市還有距離,“三駕馬車”都動力稍顯不足。尤其投資方面,說明外界對東莞的經濟前景不夠有信心,投資行為比較猶豫。
接下來,東莞要沖擊8%的增長目標,一是要加大力度對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比如出口轉內銷、生產線往柔性生產線等。二是注重新業態的培養,對關鍵的零配件技術要有突破,對整個產業有帶動作用。
新興經濟應成為大力發展方向
東莞理工學院教授、珠三角企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莫安達:
以跨境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為代表的“四新”經濟近年來發展迅猛,正在成為支撐東莞外貿保持中高速發展的新動力。前三季度,東莞全市電子交易額達2460億元,同比增長22.7%,國際郵政小包業務量2165.9萬件,同比增長159%,,快遞業務收入連續5個月位列全國地市級第一。全市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93億美元,同比增長86.7%。。
莫安達認為,從數據看,東莞的外貿增速仍保持全省領先,且增速較上半年有明顯提高,可見東莞的外貿優勢仍在。而且互聯網+、物聯網、服務外包等“四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東莞可以在其中挖掘一些發展潛力好的新興經濟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為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動力。
相關: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
無論是習大大工業4.0的“機器人革命”還是李總理的“萬民創新”,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機器人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創客加入其中,有人說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而且與世界的水平也越來越近。
那么中國機器人的現狀到底如何,記者近日參加了由由深圳市科技技術協會主辦,深圳市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承辦的自主創新大講堂——機器人科技,引領智慧新生活,講堂上幾位嘉賓主要圍繞了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現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工業機器人的現狀以及機會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售近年來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早在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據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6.4%%,中國增勢最為迅猛,達55%,年銷售5.65萬臺左右。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發展高速已經引起了外媒的注意,并稱兩年后中國工廠的機器人運作數量將超過任何其它的國家。而這就可以說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水平也超越了所有國家嗎?當然不是,中國的機器人總體數量并不小,不過中國的人口眾多,平均下來,中國的機器人覆蓋率還是很低。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院副所長李進科表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與世界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且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
工業機器人四大核心零部件還需加強!
(1)機器人控制器 缺失基礎性研究: 1、動力學,伺服振動抑制技術 ;2、傳感器和應用工藝的結合 。品牌:KEBA、固高、卡諾普、新代、寶元等。
(2)伺服系統分析 缺失基礎性研究: 1、絕對值編碼器技術; 2、高端電機的制造技術; 3、性能指標的實用性驗證經驗。核心品牌: 安川、山洋、松下、匯川、埃斯頓、清能德創 。
(3)控制器 在國外機器人企業如ABB、KUKA、安川、Fanuc等幾乎都是自己研發控制器,包括一些小企業也要自己掌握控制方面的開發技術。由于控制器和機械結構、動力學模型、運動模式等有著緊密的關系,自己研發可以打造自己設備的獨特優勢。
中國機器人企業主要面臨三方面的挑戰
品牌基礎薄弱:中國機器人缺乏大型支柱企業,更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
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核心零部件缺乏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及產品,市場主要被國外行業巨頭所壟斷。
低端產能過剩:盲目擴張生產能力,生產出來的機器人產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應用領域進行價格競爭。
作為制造大國,中國的最大優勢是成本低,如今這唯一的優勢也在慢慢消減。
這是美國波士頓公司在今年2月10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他們對前兩年全世界各個國家機器人應用做了一個統計,發現大量使用機器人后制造業成本大幅下降,韓國的成本降低了33%,日本降低了25%,加拿大降低了24%,美國降低了22%,中國降低了18%,這些都是平均水平。同時他們對今后十年也做了一個預測,機器人給制造業產業帶來的成本降低是16%,中國綜合成本最大的只差10%,也就是說,未來中國的制造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也將一去不復返。
留給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機會
目前,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ABB、庫卡、安川電視、發那科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約80%的市場份額,無一例外都是外資企業。李進科表示未來兩到三年機器人企業將有一個洗牌的過程,2014年開始國外巨頭企業掀起降價潮,庫卡、安川、ABB等企業將出口至中國的機器人產品價格調低了20%左右,外部的壓力降進一步加速行業整合洗牌提前到來。
而留給國產機器人的機會是在下一個劉易斯拐點來臨的時候,做好彎道超車的準備。
“國產機器人可選擇系統集成和非標機器人制造之路,利潤空間巨大。”李進科表示。
服務機器人持平世界,甚至趕超
相比工業機器人的復雜,簡單的服務機器人發展似乎比較樂觀。現場有兩位嘉賓均是做掃地機器人的,他們都對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很有信心,表示已經走在世界水平線上,甚至有些地方已經趕超。